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烟草小说网 www.ecxs.net,最快更新般若心经略疏小钞最新章节!

    ○第二。显法体。于中有二。先总。后别。今初也。

    文句云。第三节。言五蕴空相。无生灭等。以足第二节之意。

    △小钞云。上来经文。正明真空观中。会色明空无碍三门。

    自下。方显泯绝无寄。玄镜曰。不生不灭。乃至无智亦无得。真空观备矣。

    【经】舍利子。是诸法空相。

    【疏】初中言是诸法空相者。谓蕴等非一。故云诸法。显此空状。故云空相。

    记云。蕴等。谓三科七大等法。空状者。即第一义空。形相体状也。不同角峰垂??之相。负重致远之性。内为性。外为相也。良以真空随缘而现诸法。要在缘中。方显空理。故约诸法而明空相。

    △泐注云。空相者。真空实相也。菩萨复告舍利子云。既了诸法当体。即是真空实相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是。此也。蕴等者。等取一切染净依正。相者。状也。真空相。即以不生不灭等为相。

    △紫柏云。此空相。照见五蕴之空也。

    △广承云。是诸法者。略则指上五蕴。广则十界法也。空相者。实相也。经云。无相不相。名为实相。无相者。无生死相也。不相者。不涅槃相也。生死涅槃俱尽。常寂灭相。故名为空。不二不异。离虚伪颠倒。常乐我净。即空假中。故名实相。经云。观一切法空如实相。即此意也。

    中边论云。无二有此无。是二名空相。言无二者。无能取所取有。言有此无者。有能取所取无。是二不二。名为空相。

    记云。探玄云。一。遣妄。二。顺真。又初。会性本无。二实相不灭。又前了其不有。后证其不无。故云无二有此无。是二名空相也。清凉曰。无妄法之有。有妄法之无。然有无有二。一。定性有无。二真空妙有。无妄法之有。则无定性之有。非断无矣。有妄法之无。是真空之无。便为妙有。是故若举妄取真。则妄有真空。如三论说。若空有对辨。则妄空真有。如涅槃明。无能取所取有者。则无妄法之有也。有能取所取无者。则有妄法之无也。故曰。遂令缘起之相。相无不尽。无性之理。理无不现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中边论。弥勒菩萨所说。疏中随释。即世亲长行。若顺彼宗。能所二取之无。唯在遍计。性宗。及此宗。则依他分别。既虚妄故。亦成空也。然贤首引此。正取空相为证耳。二。即有无。不二者。以依他虚妄法中。立二有取。及二无取。故知非定有二。定无二。此为空相也。

    ○二。别显中。有三对六不。然。有三释。一。就位释。二。就法释。三。就观行释。

    【经】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记云。经明六不。而中论云。不生亦不灭。不常亦不断。不一亦不异。不来亦不去。此明八不。清凉曰。欲明不生不灭。含义无尽。略举八不。然。不生等。佛法之体。正教之要。义味无尽。释有多门。略伸一两。是以贤首。清凉。约境行通别。以释斯义。破法显理。此为最要。中论曰。不生不灭。已总破一切法。又六八十不。若约显义无尽。则经论异出。不必更会。若言展转相因?成。由不来去。得非一异。由不生灭。得不断常。会亦无违。

    【疏】初。就位释者。一。不生不灭。在道前凡位。谓诸凡夫。死此生彼。流转长劫。是生灭位。真空离此。故云不生不灭也。

    记云。道前。谓见道前也。从外凡杂染众生位说。论曰。为本际无边。烦恼藏所缚。从无始来。生死趣中。生灭流转。名众生界。是生死位。第一义空。性非生灭。故经。以不不之。疏言。真空离此等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道。即一切因修之行。非属无漏圣道。道前。即目十信已前。以信位。亦治业垢故。下引法界论。詺此为染位故。凡夫。谓群生也。十信已前。教缘未值。不识修行。惑业相因。果报流转。无始及今。故云长劫。真空等者。空为能离。生灭所离。如来藏中。无起灭故。问。但云空相。宁非但空。答。若唯但空。空讫诸法。不辩空相。既以不生等为相。即空后不空。中道无性之理也。故云真空离此等。

    二。不垢不净者。在道中菩萨等位。谓诸菩萨。障染未尽。净行已修。名垢净位。真空离此。故云不垢不净。

    记云。道中者。见修二道。十地位中也。又以十地说为见修。故云菩萨等位。此约能所。治障行以分净垢。疏主曰。已断障。故名净。断未尽。故名垢。又修起净德名净。净德未圆。犹带障。故名垢。又异前位。故名净。异后位。故名垢。真空离此。故经不之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净行为治。对染名净。则信位十善净行。治十恶染故。乃至金刚心位。觉生相无明之垢。故云垢净位也。

    三。不增不减者。在道后佛果位中。生死惑障。昔未尽而今尽。是减也。修生万德。昔未圆而今圆。是增也。真空离此。故云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记云。道后者。究竟位也。今尽者。习气亦尽也。今圆者。福智圆满。最极净也。此皆染净相翻。缘修若此。性觉真空。不容有是。故总不之。首楞云。如何是中。更容他物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生死惑障。即根本无明业相也。此相微细。非地尽境界。唯佛智觉了。故云今尽。起信云。根本业不相应染。依菩萨地尽。入如来地能离故。修生等者。谓始觉修生功德。即微细相大。起信云。真实识知义。常乐我净义等。究竟始觉时。方得圆满。故曰今圆。

    又佛性论中。立三种佛性。一。道前。名自性住佛性。二。道中。名引出佛性。三。道后。名至得果佛性。佛性惟一就位分三。今真空无异。亦就位分异。又法界无差别论中。初。名染位。次。名染净位。后。名纯净位。皆同此也。

    记云。天亲菩萨造佛性论。彼论第二卷。第三显体分。三因品云。佛体性有三种。三性所摄。义应知。三种者。所谓三因。三种佛性。三因者。一应时因。二加行因。三圆满因。三种佛性者。应得因中。具有三性。一。住自性性。二。引出性。三。至得性。清凉曰。住自性性者。谓道前凡夫位。引出性者。从发心以上。穷有学圣位。至得性者。无学圣位。疏主又曰。自性住佛性者。杂染众生位中。有垢真如。引出性。菩萨位。垢净真如。至得性。即无垢真如。真空等者。就前三位。故有生等。性空觉明。无若干也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道前。名自性住者。彼论云。一。自性住佛性者。谓道前凡夫位。释曰。谓正因佛性。处于染中。性恒不变故(真如之理。自性常住无有改变。即是一切众生。本有佛性)。道中名引出佛性者。彼云。从发心已上。穷有学圣位。谓此位中。以有缘了二因。令性增长。而显发故(佛性虽具必假修习定慧之力。方能引发本有之性)。道后名至得者。在无学圣位。以前二位中。虽得而非至。果位得极。方名至也。故知道前。可名应得。乘如实道。来成正觉时。乃至得也。今真空无异者。以真空。与佛性。体一名殊耳。法界无差别论。坚慧菩萨造。彼云。复次此菩萨心。无差别相故。不净位中。名众生界。于染净位。名为菩萨。寂静位。名为如来。亦大同也。

    △二。就法释者。谓此真空。虽即色等。然。色从缘起。真空不生。色从缘谢。真空不灭。又随流不染。出障非净。又障尽非减。德满不增。此生灭等。是有为法相。翻此。以显真空之相。故言空相也。

    玄镜云。谓空若是物。则有生灭。若有尽灭。则有生起。今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岂有有耶。故云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等。

    △记云。一者。珠现青黄。而珠不生。青黄遽亡。而珠不灭。二者。如华华空。空不生华。华去空澄。空不加净。三者。德本不生。真空本有。湛然不生。其何增耶。障本不灭。妄惑本空。灭无可灭。将谁减耶。此生灭下。是会总。诸识熏习故。妄心分别故。有色等生。是故皆为有也。真空离此。故翻破彼。空显相也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此中文含纵夺。此真空虽即色等者。纵也。然色下。夺也。以色生时。缘会而起。空非缘会。如何生耶。因缘离散。色从缘灭。空非缘离。如何灭耶。故肇公云。如其真有。有则无灭。譬之空华。依空生灭。空非生灭也。此生灭等者。结也。上之三对。皆有为相。翻此三对。是真空相。略寄三对。显此空相。三对遮非。空境何相。莫因解了。住此相中。故法界观。真空绝相云。此语。亦不受也。

    ○次下。通释三对六不。

    ○大品云。佛言。舍利弗。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空法。非过去。非未来。非现在。是故空中。无色无眼耳。乃至无苦集灭道。亦无智亦无得。无须陀洹。无须陀洹果。乃至无辟支佛。无辟支佛果。无佛。亦无佛道。菩萨摩诃萨。如是习应。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

    ○智论云。若法不生不灭。如虚空。云何有垢有净。譬如虚空。万岁雨不湿。火烧不着。烟亦不着。所以者何。本自无生故。菩萨能如是观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。有生有灭。有垢有净。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。若魔欲破。为欲破空。空则无破。若有增益。如幻如梦。何所增益。是故说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△孤山云。色不异空。故不生。空不异色。故不灭。色不异空。故不垢。空不异色。故不净。色不异空。故不增。空不异色。故不减。生死即涅槃。故不生。涅槃即生死。故不灭。烦恼即菩提。故不垢。菩提即烦恼。故不净。结业即解脱。故不增。解脱即结业。故不减。

    △古云云。法既常寂。妄自奚生。不受一尘。故日空相。空一切妄。亦名实相。昔则不生。今则无灭。烦恼非垢。涅槃非净。处圣不增。在凡不减。究竟平等。遍一切处。作是观者。即同诸佛。

    △泐注云。实相之体。本无生灭。既无生灭。岂有垢净。既无垢净。岂有增减乎。

    △小钞云。清凉言事无生中。前四不增。正显无生。后之不减。亦即无灭。法本不生。今则无灭。以初摄后。皆曰无生。佛性论。三性品云。如来约分别性。说本来无生忍。约依他性故。说自性无生忍。约真性故。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。则三性三无性。皆归摄于不生一义。晋水云。楞伽说一切法不生。中论。不生为论宗体。疏亦曰。无生。为佛法体。诸经论中。皆诠无生之理。故知六不。八不。观门中。以不生为宗要也。

    ○三。就观行释者。谓于三性。立三无性观。

    疏钞云。此明于三性上。修三无性观。三性者。一。遍计所执性。二。依他起性。三。圆成实性。三无性者。一。相无自性性。二。生无自性性。三。胜义无自性性。偏言无性者。向真性上。说无性故。亦是古名。并从简耳。

    一。于遍计所执性。作无相观。谓彼即空。无可生灭。

    言所执无相观者。所执。即遍计所执。无相。即相无自性性观。由彼体相。毕竟无故。如虚空华。绳上蛇故。钞云。一。显无相观者。正修三无性中。初无性也。一。离所取者。所取。即遍计所执也。言知于情有者。即遍计中二义。谓情有。理无。今知情有。即是理无。则知此性。即无相也。如迷木见鬼者。如人夜行。云月朦胧。见一杌木。以无月光。情怀怖畏。而生鬼想。众生亦尔。行生死夜。妄想浮云。蔽于慧月。睹缘生法。不了性空。谓有定性。如生鬼想。鬼。喻遍计。木喻依圆。若了知鬼。是因迷有。则知所执定性之法。皆由妄情。是人名为妄识所执。故名悟人。如实知鬼。知鬼本无者。约法云。知妄所执。理本是无。但是依圆。为举体是木。则见依圆。故名见木。故知妄本是真。则鬼是木。见佛则清净。名为见木。二。离能取者。以所取空故。如若见鬼。即不见木者。有妄执之见。如若见鬼。故则为垢。不是依圆。名不见木。执有定性。不见依圆之实。名未为见木。离于鬼见者。谓离于定性执见。则是圆成之实。方名为见木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遍计者。六七二识。于自他境。无我法中。执实我法。故唯识云。此遍计所执。自性无所有。

    二。于依他起性。作无生观。谓依他染净。从缘无性。

    二。缘起无生观者。缘起。即依他起性。亦名缘起性。言无生者。即生无自性性观。此如幻事。托众缘生。无始妄执。自然性故。钞云。次明缘起无生观者。依他。二义。一。幻有。二。无性。从分别生。释依他义。依他因缘而得生故。分别即他故。二。无性者。知世皆无生。无生。即无性也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从缘无性者。谓无自性生。但从缘起。生即无生。故云无生。又因无力。缘无力。皆无能生之义。能生之因。尚无力生。况所生之法乎。十地论云。因无生。缘生故。缘无生。因生等。因修此观。妙契无生。蛇鬼既泯。绳杌亦亡。世出世法。何染何净。以皆无性故。

    三。于圆成实性。作无性观。谓前二不有。而非减。观智照现。而不增。又在缠出障。性无增减。

    三。圆成无性观者。圆成。即圆成实性。言无性者。即胜义无自性性观。谓即胜义。体有。相无。法性本清净。故是体有。如空无相。故是相无。由远离前。遍计所执我法性故。钞云。三。明圆成无性观。谓成有二义。一。体有。二。相无。体有。即是相无。相无。即是体有。欲言其有。即相无故。欲言其无。即性有故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圆。谓圆满。成。谓成就。实。谓真实。即真空也。前二不有者。谓于此性中。都无遍计依他之法。亦非减也。观智等者。因修前观。名相两虚。即名相而见圆成之理。亦不增也。

    又妄法。无生灭。缘起。非染净。真空。无增减。

    记云。此直就当性说。遍计性者。性本自无。何有生灭。

    缘生。即无性。无性即空。奚染净有。觉明空海而为虚空。平等本性。孰增减耶。

    以此三无性。显彼真空相。

    疏钞云。唯识云。即依此三性。说彼三无性。初。则相无性。次。无自然性。后。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。故三种三性。不相去离。然。法相宗。三性。则有性。三无。则无性。有无义殊。若法性宗。此二三性。有无无碍。互夺双亡。皆悉自在。此一念之心。刹那起时。即具三性。三无性六义。谓一念之心。是缘起法。是依他起。情计有实。即是遍计所执。体本空寂。即是圆成。即依三性。说三无性。故六义具矣。若一念心起。具斯六义。即具一切法矣。以一切真俗万法。不出三性。三无性故。

    △玄镜云。既非灭色异色。不即不离。故即真空。空非色相。无遍计矣。缘生无性。即依他无性。无性真理。即是圆成。故此真空。该彻性相。

    ○第二明所离。然真空所离。历法多门。统略有四。一。法相开合门。二。缘起逆顺门。三。染净因果门。四。境智能所门。今初也。

    记云。然真等者。真空。是能离。妄法之真如也。所历。乃所离。定实有性。蕴等妄染之法也。统略有四。广说则大经所例。八十余科皆清净等。

    法相开合者。则蕴界处。随根开合也。

    △文句云。第四节。言空中本无五蕴。及处界等诸法。以终前三节之义。

    【经】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

    泐注云。是故。承上文而言。此真空实相之中。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。故总结云。无色。无受想行识等。无。即空也。既无五蕴。亦无六根六尘。此空十二入也。既无十二入。亦无十八界。十八界者。六根六尘六识也。乃至者。上举眼界。下举意识界。举其始末。而略其中也。

    【疏】初是故空中者。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中故。无色等者。彼真空中。无五蕴等法。

    有本云。无色等蕴一切法故。

    此就相违说。故云无也。理实皆悉不坏色等。以自性空。不待坏故。

    有本云。由色等法。自性本空。不待坏故。

    下并准知。

    文句云。空中之空。即空。相之空。谓真空也。

    △记云。是故下。会经意。良以第一义空无性。故空蕴等诸法。定实有性。是故此中无彼等法。此就下。会中道。即前相违义也。今云无者。以空害色。故中无色也。不坏色者。即不相碍。相作义也。以空是真空。不妨幻色故。自性等者。由从缘故有。有来即无。故不待坏。今谓但显空理。未晓全即妙有也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无色等者。世间三科中离蕴法也。皆悉不坏者。虽相违?非。法亦不坏。以法性自空。不待坏故。肇公云。岂待宰割以。求通哉。

    △智论。问曰。人皆知空中无所有。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无一切法。佛何以分别说五众等诸法各各空。答曰。有人虽复习空。而想空中。犹有诸法。如行慈人。虽无众生。而想众生得乐。自得无量福故。以是故。佛说诸法性常自空。非空三昧。故令法空。如水冷相。火令其热。若说言以空三昧故。令法空者。是义不然。

    △又云。色与空相违。空来则灭色。云何色空中有色。譬如水中无火。火中无水。性相违故。有人言。色非实空。行者入空三昧中。见色为空。以是故。言空中都无有色。受想行识亦如是。佛重说因缘。若五众与空异。空中应有五众。今五众不异空。空不异五众。五众即是空。空即是五众。以是故。空不破五众。

    △清凉云。性。主于内。相。据于外。若一空者。彼一不空。若得意者。此二相成。谓由从缘无性。名为性空。故令体相无不空寂。即相空也。此以性空。成于相空。由诸相荡尽。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方显法性本自空耳。此以相空。成于性空。故二空相成。云不二也。又说性空。总有三义。一。法无定性名空。则相未空。二。法之真性本空。则相亦未空。三。若说从缘无性。故名为空。则一切法性自空矣。非推之使空。则悟真如。成正智火。一。正智。二。如如。既有正智。决无妄想。了得如如。名相则隐。虽不坏相。当体即空。理夺于事。无不荡尽。是故空中无色等法。

    此中五蕴。即合色为一。开心为四。

    会要云。合色者。以色有十一。谓五根六尘也。开心者。谓略相说。色心二位。今依心法。开成四蕴。受想行三。即心所法。识。即心王。

    △记云。五阴章曰。问。蕴义云何。答。诸所有色。去来现在。内外细粗。远近胜劣。彼一切略说色蕴。积聚义故。如货财积聚。乃至识蕴。此问显得名也。又苦相广大。故名为蕴。如经纯大众苦蕴集故等。又问。蕴义云何实有。几时实有。为何异故。观实有耶。答。此余根境。是实有义。一切皆实有。为舍执着实有故。观察实有此蕴义。声闻。即实。初教。即空。终教。即如。顿教。不可说。一乘。即法界。

    二。无眼等者。空无十二处。十二处。即合心为一半。谓意处全。及法处一分。开色为十半。谓五根五境为十处。及法处一分。

    会要云。无眼等者。离十二处也。处者。生门义。是生识之门故。亦游义。是识所游处故。合心为一半者。对前开四。故今云合。以六根中。意全是心故。及法处一分者。意所取境。名之为法。法处有四。一。心所。二。不相应行。三。无为。四。无表色。今指心所一分。故云半也。开色为十半者。对前合色为一。故云开也。谓色声香味触。及眼耳鼻舌身。全为十。言半者。即法处中无表色。

    △记云。处章云。十色界。即十色处。彼不言半。略也。章问曰。处义云何。答。识生长门义。是处义。当知是种子义摄。

    △佛海云。旧云十二入。言六根六尘。互相涉入。新云十二处。言内根外尘。各有处分。行者日用。照此根尘。体即般若。顿空圆觉。故言无也。

    △文句云。眼耳鼻舌身意。谓之六根。犹草木之有根也。亦谓之六入。根。则主内而言。入。则主外而言。眼见为色尘。耳闻为声尘。鼻嗅为香尘。舌尝为味尘。身染为触尘。意着为法尘。是为六尘。如沙尘之障蔽也。根尘和合。为十二处。处。所也。言各有所在也。

    三无眼界等者。空无十八界。十八界中。即色心俱开。准上可知。释此三科。具如对法等论也。

    会要云。色心俱开者。谓开色为十半。如前。开心为七半。即六识为六。意根。及法处心所也。

    △记云。界章云。云。何建立界。谓色蕴即十界。眼等五根界。色等五境界。及法处一分。受想行识。即法界一分。识蕴七识界。谓眼等六识。及意界。故云色心俱开。有作三六观者。义亦可见。章问。界义云何。答。一切法种子义。谓依阿赖耶识中。诸法种子说名界。界。是因义故。又能持自相义。是界义。广义彼说。释此下。指广。

    △文句云。从见为眼识。从闻为耳识。从臭为鼻识。从尝为舌识。从染为身识。从分别为意识。谓之六识。识为妄生辨根。昏翳真智也。三者和合。为十八界。界者。限也。言各有限域也。

    △泐注云。如上三科。不出色心二法。为迷心重者说。为五蕴。为迷色重者说。为十二入。为色心俱迷者说。为十八界。修学之人。随其根器。但修一科。即得悟入。

    ○合释大般若云。世尊。色色相空。受想行识识相空。色空不名为色。离空亦无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识空。不名为识。离空亦无识。识即是空。空即是识。乃至老死老死相空。老死空不名老死。离空亦无老死。老死。即是空。空。即是老死。

    ○智论云。摩诃衍空门者。一切诸法性自空。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。如佛告须菩提说。色色自空。受想行识识自空。十二入。十八界。十二因缘。乃至阿耨菩提。皆自空。

    【经】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

    泐注云。此空十二因缘也。十二因缘。亦名十二有支。一曰无明。亦名烦恼。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。其性本空。无生灭相。故曰无无明。乃至亦无老死尽。亦举其始末。而略其中也。此十二因缘。该三世因果。展转因依。一念无明心。鼓动真如海。生死漩澓。如轮旋转。一切众生。迷而不知。此本缘觉之人。所观之境。大乘菩萨。以般若智观照无明。都无实性。故曰无。曰尽也。

    △文句云。十二因缘。乃推五蕴之至详者耳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依三世说。过去有二。无明。及行。现在有八。一识。二名色。三六入。四触。五受。六爱。七取。八有。

    未来有二。一生。二老死。

    此十二法。惑业苦三。摄之无余。因缘论云。烦恼初八九。释曰。初。即无明。八。谓贪爱。九。谓取着。论云。业二及以十。谓第二行支。及第十有支。为业也。造作名行。招果名有。论云。余七说为苦。谓识等五支。及生老死二也。入胎为识。住胎之时。四蕴为名。色蕴为色。眼等六根完具。名六入。根对前境。心有所染。名触。领纳苦乐。名受。蕴起曰生。蕴熟曰老。蕴散曰死。论结云。三摄十二法也。

    ○智论五十二。论云。谓从无始。至未转依。此意任运。恒缘藏识。与四根本烦恼相应。乃至此四常起。扰浊内心。令外转识。恒成杂染。有情由此。生死轮回。不能出离。故名烦恼。论释云。无明。是闇义。七俱无明。恒行不断。是长闇义。由长闇故。名为长夜。唯此无明。为长夜体。余法。皆无夜之名。唯此独有。故名不共无明。按无明。为长夜之体。生死。乃长夜之业。经云。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明空十二因缘。以无明为首也。乃至无老死。无老死尽。明空十二因缘。以老死为尾也。

    【疏】二。明缘起逆顺门。

    记云。此即缘起观也。清凉云。缘起深义。佛教所宗。乘智阶差。浅深多种。龙树曰。因缘有二。一内。二外。外。即水土谷芽。内。即十二因缘。今正辨内。然。外由内变。本末相收。总含法界一大缘起。大经文内。略说十重。穷究性相。以显无尽一乘之义。广如彼疏。三乘缘起。亦具十门。如璎珞经。三乘之智。观之各得自果。

    无无明者。顺观无明流转门。以其性空。故云无无明也。亦无无明尽。逆观无明还灭门。以真空故。无可尽也。

    记云。彼之十门。皆具顺逆。逆则缘灭。顺则缘生。此约流转还灭。以为顺逆。即逆生死。顺生死也。无明灭。故行灭等。逆生死也。顺即流转门。逆乃还灭门。若二门。各说顺逆。具如探玄第十。性空者。三道性空故。因缘生法。生无有生故。逆观者。以生无有故。灭亦不可得。经云。诸法从本来。常自寂灭相。故无可尽。

    △清凉云。无明缘行等。前能生后。生死流转为染。无明灭行等。反本还原为清净。无明缘行者。是观过去。识乃至爱。是观现在。爱乃至有。是观未来。于是以后。展转相续。十地品云。无明灭行灭者。是观待教。逆观。即得对治义。此灭则彼灭。是观待义。又因观能灭。拣自性灭。故云观待。

    △会要云。顺观无明等者。谓因无明生行。因行生识等。流转者。如水流车行。循还不断之义。因缘论云。从三故生二。从二故生七。从七复生三。是故知轮转。什曰。三。即三惑也。二谓二业也。七。乃识等。七支果也。明此三者。迭?生起终而复始也。缘生性空。空本无之。不待观灭。故曰以其性空等。逆观无明者。谓逆生死流观断无明等。法华云。无明灭则行灭。行灭则识灭等。依小乘说。以十二法。逆次而观。从粗至细。自果向因。谓观老死可厌。从何而来。因生支有。推因审因。作观断之。乃至行支。无明无因。不可推断。准此而释。逆谓逆次。今从前也。

    此举初支。中间十支。皆应准此。故云乃至。末后一支。谓老死。亦流转还灭。皆空也。

    佛海云。始无明。终老死。因缘生也。无明尽。至老死尽。因缘灭也。灭。即尽义。

    △清凉疏。约三际言。无明为本。爱取为际。此二中间。有识等五。及生老死。无明横起。是本可知。不了第一义谛。名无明故。言爱取为际者。即现在所起。若更起爱取。则有未来生老死支。若不起者。则苦不生。有无由之。故名为际。言是二中间。有识等五者。是无明支后。爱取支前。中间五果。言及生老死者。即爱取支后。望未来世。未起爱取支前。为中间耳。以未来更起。展转无穷故。今悟无明。因迷过去。有识等五。现在之爱。即是无明。若不断者。轮转不息。今能断之。将来无复生死矣。

    ○大乘舍黎婆担摩经。慈氏菩萨告舍利子。十二缘生者。所谓无明缘行。行缘识。识缘名色。名色缘六入。六入缘触。触缘受。受缘爱。爱缘取。取缘有。有缘生。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如是生者。即一大苦蕴生。彼无明灭。即行灭。行灭则识灭。识灭即名色灭。名色灭即六入灭。六入灭即触灭。触灭即受灭。受灭即爱灭。爱灭即取灭。取灭即有灭。有灭即生灭。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。如是灭。即一大苦蕴灭。

    ○瑜伽第十。问。于所缘境中。何等是若牙。谁守养苦牙。何等为苦树。答。无明行缘所引识。乃至受。是苦牙。受缘所引爱。乃至有。是守养苦牙。生与老死。当知是苦树。问。几缘起支。当知是炷。答。识乃至受。问。几支如膏。答。无明行爱取有。问。几支如??。答。生老死。

    ○智论云。十二因缘中说何因缘故。有老病死。(老死第十二支)以有生故。(第十一生支)众生不知。由生有苦。若遭苦时。但怨恨人。自不将适。初不怨生。以是故。增长结使。重增生法。不知真实苦因。菩萨既知生是苦本。复推生因缘。生因缘者。有。(第十有支)着是三有。起善恶业。是生因。有因缘者。四众取。(第九取支)取因缘者。爱等诸烦恼。(第八爱支)增长能起业。故名为取。爱因缘三种受。(第七受支)受因缘眼等六种触。(第六触支)触为六情依止处。故但说六入。(第五六入支。)六入因缘名名色。(第四名色支)成就。名六入。未成就。名名色。是胎中时。因缘次第名名色。名色因缘是识。(第三识支)若识不入胎初。胎初则烂坏。识何因缘故入胎。是行因缘。(第二行支)行。即是过去三种业。业将识入胎。如风吹绝炎。空中而去。炎则依止于风。先世作人身时。然六识故。命终时。业将识入胎。是行因缘。名无明。(第一无明支)一切烦恼。虽是过去业因缘。无明是根本。故但名无明。今世现在着爱取多故。爱取受名。过去世中是疑邪见处。故但名无明。今得一切苦恼。根本是无明。诸菩萨大智人利根。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。不以忧怖自没。于时不得定相。老死毕竟空。诸法果色。空中生相不可得。何况有老。如是等种种因缘。求老法不可得。不可得。故无相。如虚空不可尽。如老。乃至无明亦如是。

    △又云。佛问德女。若幻空欺。诳无实。云何从幻能作伎乐。德女言。世尊。是幻相法尔。虽无根本而可闻见。佛言。无明亦如是。虽不内有。不外有。不内外有。不先世至今世。今世至后世。亦无实性。无有生者灭者。而无明因缘诸行生。乃至众苦集。如幻息。幻所作亦息。无明亦尔。无明尽。行亦尽。乃至众苦集皆尽。

    【经】无苦集灭道。

    泐注云。无苦集灭道者。观四谛清净也。说此四谛者。欲令众生知苦断集。慕灭修道。离苦得乐也。此本声闻之人。所修之境。大乘菩萨。照了此境。当体即空。故言无也。

    △文句云。苦谛。谓二十五有。依正二报也。集谛。谓见思惑也。灭谛。谓灭前苦集。显偏真理。因灭会真。灭非真谛也。道谛。谓戒定慧也。苦集。是世间因果。苦果集因。灭道是出世间因果。灭果道因。如是四谛。真空皆无也。然四与十二因缘。亦名异义同。不过有开合之异。亦为机宜不同。所以重说也。

    【疏】三染净因果门。苦集是世间因果。谓苦是生死报。先举令生厌。集是彼因。谓是烦恼业。厌苦断集。先果后因故也。灭道是出世间因果。灭。是涅槃果。先举令生欣。道。是彼因。谓八正道。修之于后。皆空无有也。

  &n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