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烟草小说网 www.ecxs.net,最快更新般若心经三注最新章节!

    唐南阳国师慧忠

    本朝芙蓉禅师道楷。慈受禅师怀深

   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    忠云:将释经题,都有五句,以明众生本心。第一、摩诃是梵语,此翻为大。为破凡夫妄执尘境,心着世间,故为隔碍,名之为小。欲令众生摄诸妄念,不染世间,悟心境空,洞然含受十方世界,故名摩诃也。第二、般若是梵语,此名智慧。为破凡夫背心取境,坚执我见,堕在愚痴。欲令众生背境观心,本来无我,故名般若。第三、波罗是梵语,此云清净。为破凡夫不悟自心,认六根觉,唯览六尘,随尘杂乱,堕于不净。欲令众生背境合觉,觉本清净,故名波罗也。第四、蜜多是梵语,亦名和多,此云诸法。为破凡夫妄心求法,执著名相差别不同,欲令反照自心本含万法,和合无二,本来具足,为所欠少,故名蜜多也。第五、心经是梵语,此名大道。为破凡夫不识本心,唯觉多闻,分别名相,心随境转,轮回六道,堕于邪见。欲令众生反照心源本来空寂,实无少法可得,无所分别,即皈大道,故名为心经。已上经题本意,只令自悟心源广大,智慧清净,和合无二,本来具足,无所分别也。

    深云:梵语摩诃,此云广大。梵语波罗蜜多,此云到彼岸。况般若者,乃智空之妙慧。波罗蜜多,是出世之真修。包含万像而无体,众生日用而不知。虽欲真修,而不可得也。真修,非渐修也。欲令一切众生,悟真空妙慧,不从人得。言下成佛,皆由般若而得度也。大般若经,总六百卷。文多义广,撮枢要于此经,故曰心经。

    观自在菩萨

    忠云:此破凡夫尘劫背心,唯观诸法,被法所拘,不得自在。大意只令众生背境,观心悟心,无法可得。何以故?且如色法,因心而起,反观起心,无有处所,实不可得。心尚自无,色从何有?犹如梦幻,不念不着,方知于色法得自在,乃至一切法不可得,亦不被一切法所摄,于一切处得自在。如是之人,悟心无心,了境无境,心境两忘,无了可了,坦然无碍,故名自在。善之言了,萨之言见,了见诸法本来空寂,故名菩萨也。

    楷云:菩萨之人,以般若妙慧,照了前境,了无凝滞。所以观空之时,不碍万象灿然;涉有之时,自然一道清净。心境融通,理智无二,故曰观自在也。凡夫妙慧不明,六尘睹对,翳障心光,物物头头,皆成障碍,故名不自在也。

    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

    忠云:此重举经题,意为破小乘心外求法。小乘之人,不悟自心本来具足,妄求言教,以为智慧,名为般若。息诸妄念,以为清净,故名波罗。所见本空,合成一体,名之为蜜。通达诸法,怀念记持,名之为多。此是背心求法,妄有修证,堕在声闻,名浅般若。今更举行深般若,以明大乘,对破前病。菩萨了见诸法本来空寂,实无生灭,故名深般若。心本清净,内外圆明,故名波罗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心法不二,故名为蜜。性含万法,不假修证,故名为多。如是悟者,名大乘,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。时者,过、现、未来心俱不可得,故名时。

    深云:是大乘行深般若之时,非小乘浅般若之时。一切诸法本无所行,亦无所住,利生不倦。譬如幻师作种种幻事,欲令众生如幻即觉,故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。

    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忠云:五蕴者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也。违背精明,因常观境,故名为色;贪求诸法,希望修证,故名为受;攀缘诸法,流出不息,故名为想;精持禁戒,行头陀行,故名为行;种种分别,随法流转,故名为识。凡夫之人,被此五法所障,不悟本心,故名曰阴;不出三界,轮回不停,故名为苦厄。菩萨反照,了自心源,本来清净,观前五法,并无生处,本来空寂,实无纤毫可得,故云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楷云: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乃至度一切苦厄者,菩萨行观照般若智慧时无身见,然后诸苦厄无可托,即苦厄自度。

    深云:五蕴者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也。蕴者,能蕴藏其真性,令不显现。妙慧已明,自性空寂,不待蕴谢方空,只于蕴上便见空也。已于蕴上见空,方会幻化。

    舍利子!

    忠云:此是身心二相,更有苦厄也。空身即法身,何二相?亦是重明五阴之法。舍者是色,利子是心,受、想、行、识,此是五蕴。又舍者人,利子者亦是法,人法二相多义,不可具宣。以要言之,此都是万法之根本,今欲明万法不离身心,故名舍利子也。

    楷云:佛唤舍利子,如金刚经称须菩提。

    深云:舍利二字是母名,子之一字是尊者,乃舍利女之子,其母因怀,因怀尊者,自然聪辨无敌,故立名连母之称。

    色不异空

    忠云:凡夫妄执自心,更于心外见色,不知色因心有,推心本无,色因何立?故云色不异空。

    空不异色

    忠云:凡夫背心取法,将谓心外有空,不知空因心生,但悟自心无空可得,空色不异,故云空不异色。

    深云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者,幻有之色,故不异空,空本随缘,故不异色。凡夫迷此色空之理,所以见空为断空,见色为实色。今欲明一切诸法,与真空之理,其体本同,遂先举色之一法为首,余四蕴可以例诸。

    色即是空。

    忠云:心起故即色,心不可得故即空,故色即是空。

    空即是色。

    忠云:前云心起故即色,心不可得故即空,犹是空色因心所生。今即不然,心正有之时,即是空;心正无之时,即是有。何以故?且如众生之心,正生之时,实无生处,即是即色即空;心正无之时,现能应用,即是即空即色。先举身心,一切万法,例皆如是,故云空即是色也。

    楷云:色不异空,乃至空即是色者,色空二字,包一切法,混同一体,真不二法门。

    深云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者,色已当体是空,空亦当体是色。即色之空,所曰真空;即空之色,故曰真色。真色无形,处处华红柳绿;真空绝迹,头头水阔山高。

    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。

    忠云:非唯五蕴,但了心空,诸法自空,故云是诸法空相也。

    楷云: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者,与色空不异。前说心经大意,至下文详说老婆心如此。

    深云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者,不独色之一法,以至受、想、行、识,咸皈真空之理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者,再呼舍利子者,欲明不独五蕴之法,以至生灭垢净,咸皈真空之理。

    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忠云:诸法是心,心无体段,有何生灭、垢净、增减?

    楷云:舍利子,乃至不增不减者,此再唤舍利子。明本圆自,性同大虚。无所从来,生个甚么。亦无所去,灭个甚么。净亦不主,垢从何来。垢本无依,净从何立。增着即头上安头,灭着即斩头觅活。所谓万法不修元具足也。

    深云:不生不灭者,诸法从缘生,真空不生;诸法从缘灭,真空不灭。佛云: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。若能如是解,是名真见性也。凡夫迷此空寂之体,内为筋骸所桎,外为山河所眩,故见有生灭也。不垢不净者,生灭已乃不真,垢净安可得耶?不增不减者,譬如有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,反作种种音声,然彼虚空终无受入变动之体。未画之时,虚空体未尝灭;已画之后,虚空之体未曾增,故名不增不减也。

    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
    忠云:法性本空,故云空中;求色不可得,故云无色;推心不可得,故云无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
    楷云:无五蕴。

    深云:是故空中者,是真空之中也。到者里,生灭、垢净、增减之法,纤尘尽净。无色、无受想行识者,生灭等之法已不可得,五蕴之法故不可知也。

    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
    忠云:此名六根,凡夫确执,妄系为实,种种恶业,因兹而生,故名为根。一一根中,积业润生,恒沙罪障,无有休息。此六知根,以心为本,心若休伏,根境俱空,自然明彻,故云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。

    楷云:无六根。

    深云:凡夫不了自心,心外求法,遂成流浪。若能一根已反源,六用成休复,然后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嗅香,在舌知味,在身觉触,在意攀缘,又岂在闭智塞聪,然后为无者哉?

    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

    忠云:此名六尘。因根所览,引起成劳,坌污真智,故名为尘。但能反推一根,无有主宰,六根无主,尘境自亡,故名为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

    楷云无六尘。

    深云:六根已清,六尘自清。

   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。

    忠云:此名十八界经。略举眼界,即诸界可知。因六根生六尘,因六尘生六识,为三六十八,故名十八界。流出分别,各各不同,名之为界。从无量劫,妄计造业,随逐色声,不觉不知,随念流转,不悟众生性元无异,但能想念不生,尘根识心,应时消落,故名为乃至无意识界。

    楷云:无十八界,到此凡夫法,尽入圣位。

    深云:六根、六尘、六识为十八界,以隔碍为义,已了诸法本空,又岂有眼界?眼界已空,余界可知也。

    无无明。

    忠云:迷人执有五蕴、十八界,障覆本性,不睹光明,故名无明。性达本心,根尘本空,意识无用,有何障碍?故名无无明。

    深云:谓无真知之明,故曰无明。今斯照彻,万法一如,灵光现前,明明不昧,安有无明?故曰无无明。

    亦无无明尽。

    忠云:尘境是有,即有可尽;本来是无,将何可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