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烟草小说网 www.ecxs.net,最快更新般若心经释略最新章节!

    门人 王 兴 重阅

    表希朱 挍正

   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    林子曰。梵语摩诃。华言大。梵语般若。华言智慧。其曰智慧者。乃余之所谓实地之真心也。梵语波罗蜜。华言到彼岸。其曰彼岸者。乃余之所谓真心之实地。而为色空之所不到处也。多与少对。多多之也。行深而至于大智慧到彼岸。此其最上一乘之可多也。然彼岸实地中。本无一法可得。而万法皆从此出者。多之也。心经者。吾心之真经也。一切现成。故从劫至劫。手不释卷。从昼至夜。无不念时。乃所以持吾心之真经也。惟此真经也。以离一切色相。以离一切空相。而安此色空二字俱不可得也。若非亲到彼岸者。其孰能知之。

    金刚经曰。一切诸佛。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。皆从此经出。昔有释之者曰。皆从此经出者。非以指此一经文句语言。又曰。且道此经从甚处出。须弥顶上。大海波心。又曰。此经者。人人俱有。个个周圆。上及诸佛。下及蝼蚁。亦具此经。即妙圆觉心是也。无物堪比。又曰。兹经喻如大地。何物不从地之所生。诸佛惟指一心。何法不从心之所立。

    国初僧宗泐曰。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。故知菩萨之说。即是佛说。传至中华。凡五译。今从玄奘所译者。以中国盛行故也。

    国初宋潜溪曰。心者。世间及出世间万法总相。其别有五。一肉团心。状如蕉蕾。生色身中。系无情摄。二缘虑心。状如野烧。忽生忽灭。系妄想摄。三集起心。状如草子。埋伏识田。系习气摄。四赖耶心。状如良田。细种无厌。系无明摄。五真如心。状同虚空。廓彼法界。系寂照摄。

    余所言者。皆最上一乘之第一义也。而于字训姑且略之。故曰释略。今依诸生之请。而以昔人所训字义。附于各章之后。

    观自在菩萨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照见五蕴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观与照别。未到彼岸。则不得不观。既到彼岸。则亦照见之而已矣。故照见也者。犹俗所云看见者是也。盖既到彼岸之时。而看见此彼岸中。一无所有。故曰时照见五蕴皆空。一切之现成也。菩萨而曰自在者。以其深处于彼岸实地之中。而为色空之所不到处者。奚有于尘生之色。亦奚有于尘灭之空。无色无空。夫谁得而挂碍之。故曰自在菩萨。自在菩萨者。自性菩萨也。而真如之性。则遍于一切处。释氏谓之无形无相。无背无面。六根四大俱无。只有一相。亦是无相。十方国土。无不现身。若非亲到彼岸者。其孰能知之。行深有二义。皆不可不知也。若以行作去声。而曰行深者。三千威仪。八万细行。而功行则极其大矣。若以行作平声。而曰行深者。应如是住。如是降伏。而修为则极其至矣。摩诃般若者。大智慧而见性也。波罗蜜者。到彼岸而入顿也。故见性也者。以了知此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性。悉备于彼岸实地中。五阴本空。一切之现成也。多。古语所谓有足多之多。时。到彼岸之时。度。度之也。度苦海以登彼岸也。而众生则从生至死。从劫至劫。皆受此一切苦厄。不能出离。而彼岸实地。元无苦海。而又奚待于度耶。故照也者。照而无所于照也。空也者。空而无所于空也。度也者。度而无所于度也。若曰照而有所于照。空而有所于空。度而有所于度。即是未到彼岸。有假人为。而谓之一切现成不可也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彼岸实地。而为色空之所不到处者。乃自在菩萨之所住处也。然处犹家也。自在菩萨所住之处。即自在菩萨所住之家。曰处曰家。坛经所谓门内。甚深法界者是也。若能知此甚深法界。而为自在菩萨之所住处。一超而入。便是到家之人。然而甚深法界。得而入之乎。自在菩萨。得而观之乎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即心即佛。而真心元在于实地之中者。是真佛深处于彼岸之际也。故不诣实地。而谈真心。不到彼岸。而谈真佛者。岂非所谓门外汉耶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不登佛位。安能识佛。不知本来。安识无物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若离实地。便是离心。若离彼岸。便是离佛。

    元古云曰。五蕴。即五阴。其曰蕴者。积聚义也。其曰阴者。盖覆义也。

    潜溪曰。五蕴者。色受想行识也。色蕴。四大所成。受蕴。领纳苦乐。又不苦不乐。想蕴。即种种境。奔驰不息。行蕴。诸所心法。多贪境弗止。识蕴。于所缘境。炽然了别。五蕴之中。识以分别居先。因其分别。而领纳在心。谓之受。心既领纳。相续寻思。谓之想。想之不已。遂成造作。谓之行。

    舍利子。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此呼舍利子而警之。而以色空二字对待言之。盖恐其有著于有无二见也。若所云五蕴皆空者。乃色空之所不到处本无空也。奚有于色。色空俱泯。心经之本旨。一切现成也。而历代注解。皆曰色因空显。空为色亡。又曰。无空不显色。无色不明空等语。如此见解。不谓之对待之义耶。故曰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岂曰不异。而又曰即是者。何也。以其不能见性。二者病在一般也。

    三祖僧璨曰。圆同太虚。无欠无余。此乃本体自然。一切之现成也。若非亲到彼岸者。其孰能知之。又曰。莫逐有缘。勿住空忍。若逐有缘。即是迷空以为色。若住空忍。即是泯色以为空。二者盖胥失之。而非一切之现成矣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余尝譬之石焉。火之性。蕴于石之中。而石之中。但惟有火之性已尔。本无火也。奚有于灭。既无火矣。而有色乎哉。既无灭矣。而有空乎哉。而人之性亦犹是也。然石击之则火生。顷之而火灭。火生则有火之色。火灭则无火之色。而空矣。而生而色。而灭而空。都在石外。殊不知真性本不在外也。顾乃于尘之色空上做工夫。则亦何异于火之生灭上讨分晓。而谓之能见性而入顿也可乎哉。坛经曰。只在门外。未入门内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余尝譬之镜焉。尘来则色。尘去则空。是镜之色空。皆由于外尘之去来如此。然而镜之所以能照之本体者。抑亦其色空之所不到处者乎。

    潜溪曰。凡有形者。皆谓之色。凡无形者。皆谓之空。

    舍利子。是诸法空相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此呼舍利子而重警之。而专以空之一字言之。盖惟恐其不知心经之本旨。而有著于法。而有著于相。有所然而空之也。然真性上不容一物。彼岸中一切现成。而无有法。而无有相。而曰法曰相。便是有物。而非彼岸实地中之现成矣。坛经曰。常离法相。自由自在。又曰。离诸法相一无所得。是字。指上文空不异色。空即是色句。

    林生问曰。夫既空矣。安得有相。林子曰。岂曰色有色相。而空亦有空相矣。又问何谓空相。林子曰。余尝指诸空器而问之人曰。器中何物也。答曰。吾但见器中之空尔。夫空可得而见之。不谓之空有空相耶。有相则有见。无相则无见。余于是而知空相之空。是亦色相之色也。着空着色。亦有何异。故曰其为失性均也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空之一字。最易惑人。然凡夫则易惑于色。而二乘则易惑于空。夫惑于色者。犹可得而言之。而惑于空者。则不可得而言之。而世之注解者。率皆不知佛无有法。空无有相。而执著于上文五蕴皆空句。而曰真空实相。谬之甚也。殊不知无空之空。是谓真空。无相之相。是谓实相。若曰空相。则是空也。亦可得而见之矣。而余之所谓色空不到处之真空。其有空乎。其有相乎。其可得而见乎。若非亲到彼岸者。其孰能知之。大抵心经大旨。皆以彼岸实地中。本无五蕴可空也。而学佛之徒。乃不知彼岸实地之谓何。而谓有法可以空五蕴而空之。终不免入于想像。而谓虚空无有相貌以为空也。岂曰色空俱忘。亦是知见。故曰是诸法空相。以深警之也。

    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。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。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

    林子曰。若前所谓五蕴皆空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