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烟草小说网 www.ecxs.net,最快更新般若心经句解易知最新章节!

    摩诃。梵语也。华云大。

    般若亦梵语。华云。智慧。

    波罗蜜多。亦梵语。华云到彼岸。是对众生生死苦。同于大海。而将如来涅槃乐。立为彼岸。须用智慧作船筏。方可渡过苦海。得到彼岸也。

    心者。乃大般若之中心。该六百卷之奥义。如人之一心。能统四肢百骸也。

    经者。径也入道之径路也。

    言此经。乃以广大智慧。得到诸佛彼岸之径路。而此一卷又般若经之中心。寔六百卷之扼要也。

    △此经以单法为名。空相为体。观照为宗。度苦为用。大乘为教相。

    蓬莱 王泽泩巨川一 注解

    颂曰。

    这点灵光道上来  只因逐妄堕尘埃

    君今要见还乡路  悟得心经道眼开

    △分显 通经分显密二大分。自首至三菩提为显说。显中分七。自故知至末为密说。密中分三。共十分。

    ○初菩萨修证分(十分乃一宽法师所科。今仍之。其余小分烦多。一概删去)

    观自在菩萨。

    菩萨梵语也。华言觉众生。观自在。即是观世音。以其用甚智慧。观见自心清净。圆通无碍。优游自在。故又名观自在菩萨。

    行深般(音钵)若(音野)波罗蜜多时。

    行者。修行也。深般若者。实相般若也。非粗心浅智者所观。故云深也。般若。云智慧。即生佛同具。本觉本明之心也。波罗蜜多。云到彼岸。

    ○此菩萨修行深广智慧。得达涅槃彼岸的时候。

    照见五蕴皆空。

    照即观也。照见者看破也。蕴者积聚也。五者色受想行识也。色者色身。受者领纳。想者思想。行者造作。识者分别。有此五件。积聚盖覆。不能看破。妄认色身是我。所以长劫轮回。永无出期。惟菩萨修行般若既深。自能观照。洞见吾身中。色受想行识。这五样蕴积。本来无有。尽属虚妄而非真实。知无一法不从性幻有。而无一法不同性本空也。

    ○问五蕴怎得皆空。答云。如头目脑髓。俱可舍施。割截侵凌。总无嗔恨。便是色蕴空也。如遇一切境物。心不领纳。见如不见。便是受蕴空也。如过去不思。未来不念。现在无心。便是想蕴空也。如不被物转。不随境迁。全无动作。便是行蕴空也。如见一切境物。都无分别。平等视之。便是识蕴空也。既见蕴空。便能拔去轮回根本。断绝生死种子。永脱娑婆苦趣矣。

    度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度者脱也。一切者。大凡也。一切苦厄者。世间众生之一切困苦灾厄也。菩萨既空五蕴是自己已离生死苦海矣。又悯在迷众生。被五蕴蒙蔽。不能照破。致受众苦。故说这般若法门。使一切众生。皆得闻而修习之。以度脱其困苦灾厄。如驾大船。载渡众生送过苦海。直登彼岸而后已焉。

    观自在句。是通篇总冒。行深句。申所修内观之因照见句申所得自在之果。度一切句。申所证菩萨之位。此三句。是通篇总承。

    明初僧如玘。奉诏注曰。已上一段。乃阿难结集经藏时。叙述观自在度生之功行。此是别序也。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答舍利子所问也。

    ○二色空正义分

    舍利子。

    舍利。梵语也。华云鹙鹭其鸟眼利。尊者母目如之。故名舍利子。亦云鹙子。佛之弟子。智慧第一。竺法护尊者所译本云。尔时世尊。在灵鹫山。入甚深光明三摩提。舍利子。白观自在菩萨言。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。云何修学。菩萨承佛威神。为宣般若部中精要之义曰。舍利子。你听着。

    ○无垢子注云。舍者屋舍。利子者舍中之本来。大谬。

    色不异空。

    欲修甚深般若者。当明色空正义。如四大幻身谓色。般若真体谓空。凡夫执着色相。则见以为色与空异矣。不知色从妄生。还从妄灭则其生相。全是灭相。既是灭相。何异空相。色与空。体固无殊也。盖色犹冰而空犹水。如悟冰因水有。则知色不异空。何以故。色由空生也。色固不可执矣。

    空不异色。

    外道断见。谓无因果。二乘偏空。灰身泯智。则见以为空与色异矣。不知至虚而纳天下之至实。至无而涵天下之至有。空与色。体亦无殊也。盖空犹水而色犹冰。如悟水由冰融。则知空不异色。何以故。空因色显也。空亦岂可执乎。

   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。

    然但言不异。犹是二物有对。其实色非窒碍之色。幻色全体是空。色之外别无空矣。空非断灭之空。真空大用即色。空之外别无色矣。如冰即是水。水即是冰。不必存色空二见。非但无色。而亦无空。此真空也。

    受想行识。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不但色蕴如是空也。至于受蕴。想蕴。行蕴。识蕴。亦复当作如是不异空。即是空。观焉。夫而后五蕴乃得皆空矣。盖蕴无自性。本幻有故。故皆空。空无别体。无不体故。故皆真也。

    此段示人以空五蕴。详申行深句。以应观字意。

    ○三空生生灭分

    舍利子。

    舍利子。我再告汝。

    是诸法空相。

    道五蕴诸法。其真空的实相。尚无空可名。何况更有生灭垢净增减等名相。

    不生不灭。

    真空本无生起。非缘合初际。幻现有生者。比也真空亦无寂灭。非缘离后际。变坏有灭者。比也。如珠现五色。而珠体未尝有生。五色遽亡。而珠体未尝有灭。

    不垢不净。

    垢者尘垢。从染缘结业。而有六道轮回。为垢。真空从不受染。净者清净。随净缘而断无明。成涅槃净德。为净。真空亦不受净。

    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虽三智同圆。万行俱足。亦体所本具。在圣不能增益分毫。纵在六凡。沦没四生。皆具佛性。在凡亦未尝减损少许。非臆之也。真空原无是耳。

    此段推真空本来无蕴。

    ○四法离染净分

    是故空中。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

    因这空无生灭之故。所以说真空之中。本无色身。无领受。无思想。无造作。无识别。此五蕴皆空也。

    ○以下诸无字有二义。一本无之谓。一不有之谓。

    无眼耳鼻舌身意。

    然不但空五蕴已也。真空中。亦无眼根。无耳根。无鼻根。无舌根。无身根。无意根。六根亦皆空也。

    无色声香味触法。

    然不但空六根已也。如眼有色尘。耳有声尘。鼻有香尘。舌有味尘。身有触尘。意有法尘。真空中俱无此等。六尘亦皆空也。根尘俱空。所谓空十二入也。

    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

    然不但空十二入已也。真空中。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。亦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。又见为眼识。闻为耳识。嗅为鼻识。尝为舌识。染为身识。分别为意识。真空中。亦无眼识界。无耳识界。无鼻识界。无舌识界。无身识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此无六识界也。合之是空十八界也。以上是无众生法。十八界者。六根六尘六识之境界也。乃至云者。举始末而略其中也。此译者之省文。恐初学难晓。故为一一补出。

    无无明。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

    然不但空十八界已也。即十二因缘。亦皆空焉十二因缘者何。法华经云。无明缘行。行缘识。识缘名色。名色缘六入。六入缘触。触缘受。受缘爱。爱缘取。取缘有。有缘生。生缘老死。缘者互相由藉之谓也。无明者。谓性智本明。妙湛精了。由妄尘瞥起。俄然晦昧。名无明。过去。一切烦恼皆是。体即是痴。失其本明。入于迷惑也。行者。于过去世。造作诸业。名为行。由惑造业。有无明。因以生行。故曰无明缘行。此二者属过去世之因也。行缘识者。晦昧动摇。则失彼精了。粘湛发知。故转智名识。有了别义。以行之善恶种子。熏入第八识。随其业牵。致令此识。投托母胎。即人之魂识。有行因以有识。故曰行缘识也。识缘名色者名即受想行识四心法。以有名无形质也。色即父母赤白二滴。加己灵种子。揽其赤白。染爱为因。纳想成胎。形为幻质。则名色者。识初投胎。凝滑之相。有识因以有名色。故云识缘名色也。名色缘六入者。胎由凝滑而其六根。以根有入尘之义。名为入。有名色因以成就六根。故云名色缘六入也。六入缘触者。根成出胎。至三四岁。根与境交。未能了知。但两相对触而已。有六入因以有触。故云六入缘触也。触缘受者。领纳为受。从五六岁。至十二三。因六尘对触六根。即纳前境。虽未能起贪爱之心。然好恶等事。粗能了别。有触因有领纳。故云触缘受。此五者属现在之果也。受缘爱者。从十四五。至十八九。贪于种种胜妙资具。及色欲等境。由领纳故。即起贪爱。故云受缘爱也。爱缘取者。从二十岁后。见一切欲境。皆生取着心。思欲广遍追求。由爱生着。故云爱缘取也。取缘有者。既着诸境。惑业相结。善恶有状。因果不亡。名有。由爱取故。积聚牵引。因生诸有。故云取缘有。此三者属现在之因。又以致未来生死之果也。有缘生者。谓六道中受生也。既因果不亡。随善恶业相。结为来世之生。故云有缘生也。生缘老死者。受生之身熟坏。名老死。既有生终归老死。故云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