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烟草小说网 www.ecxs.net,最快更新阎锡山回忆录最新章节!

    民国三年(1914年)修改约法以后,袁世凯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,且继承人亦由他自己提出,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。就当时的蛛丝马迹观之,促成袁世凯称帝的,有五种人:一为袁氏长子克定〔1〕,意在获立太子,膺承大统。一为清朝的旧僚,意在尔公尔侯,谋求子孙荣爵。一为满清的亲臣,意在促袁失败,以作复清之地步。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,意在陷袁不义,冀黎得以继任总统。一为日、英、俄三国,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,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,以保持其在中国之利益与东亚之霸权及瓜分中国的阴谋。当时见他的有关的这些人,都是以劝进帝制的话包围他,我曾对有些熟朋友说:“你们是要将大总统促居炉火。”可以说怂恿帝制的人,很少是主张关系,大多数是为富贵利禄所驱,或者是另有别图。其中最足使袁动心的因素,是日本强力主张改行帝制。这多少因素将袁毁了,但说到底,总不能不怨袁认识不够,判断不够。

    〔1〕袁克定(1878——1955):字云台,河南项城人。袁世凯长子。1905年,入盛京将军赵尔巽幕,参军事。1907年,任工商部右参议,1911年任邮传部左丞。1912年任外交部顾问。1915任模范第二团团长。曾组织人员鼓吹帝制,世人均认为欲成为皇太子。1916年袁世凯死后,避居天津。

    至袁氏帝制失败之主因,一则是违背了时代的潮流,激起愤怒的民气;一则是他的亲信诸老“怏怏非少主臣”,谁亦不愿再做袁克定的臣属。

    袁氏帝制运动期间,全国起义省份除山西之外均已消灭,山西成了旧军的眼中钉,报告袁氏山西必反,威吓之函电日有数起,劝导之来人联袂不绝。最后袁氏特派他的一个侄子常川〔2〕驻晋,监视我的行动,及至帝制失败,始由太原离去。此人酷嗜赌博,日夜打牌,一反袁氏指赌博为“牧猪奴戏”之谕示。我曾打算令警察将其查扣送京,谷如墉、刘笃敬〔3〕等几位乡老力劝我投鼠应该忌器,方始作罢。

    〔2〕常川:长期。

    〔3〕刘笃敬:(1847——1920),字缉臣,号筱渠,太平县(今襄汾)南高村人。1867年丁卯科优贡,1875年山西乙亥科举人。

    在这一段时期中,全国民军势力均被袁氏摧毁,为什么我未能罢黜呢?就我的了解:第一、当他的帝制运动开始的前夕,我的部队已被裁编至一个旅和两个独立团,全部不到七千人,而他的心腹巡按使金永的警备队已有十一个营,其力量足堪与我抗衡。第二、山西在他北洋军队四面包围之中,与东南沿海各省不同,不可能对他作恶意的反抗,只好善意劝告。第三、对我不罢黜,尚可以作一个保全民军省份的幌子,使不深知内情的人还认为他有兼容并蓄的度量。第四、使我的革命同志对我发生误解,以为我已放弃了革命的立场。在这种情况下,反对无益,徒足招损,故我始终一本中山先生所示以保持北方革命据点为重的原则,对袁氏虚于委蛇。四年九月,奉天上将军段芝贵领衔致袁请速正帝位的电文中,列有我的名字,我未表反对;十二月袁封爵的命令,封我为一等侯,我亦未曾辞爵。

    帝制运动最热闹的时候是民国四年(1915年)的后半年。八月古德诺〔4〕的《民主不适于中国论》在《亚细亚报》发表后,杨度〔5〕、孙毓筠〔6〕、严复〔7〕、刘师培〔8〕、李燮和〔9〕、胡瑛〔10〕等所谓六君子,即组成筹安会,大为鼓吹君主立宪,此为帝制运动的正式开始。杨度是个反对满清的人,他在日本时曾有两句名诗:“仗剑西望泪滂沱,胡运炎炎可奈何!”但他是一向主张君主立宪的。远在筹安会成立之前三月,他就撰有《君宪救国论》。刘师培是个左倾学者,他参于筹安会,并非主动。他有一次曾到山西,但始终未劝我赞成帝制,因他与我的警务处长南桂馨私交甚笃,经南介绍,我对他谈话较为恳切。我曾告诉他说:“今日大势所趋,世界各国均向民主途经转变,中国民主力量虽尚在萌芽时期,但亦是日长一日。诸君子出谋筹安,固有苦衷,然逆势亦当顾虑。”他对我这话未表赞成,亦未表反对。

    〔4〕古德诺(1859——1939):美国政治学家、教育家。美国政治学会主要创建人之一。1900年,曾参预起草《纽约市宪章》。经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推荐,被北京政府聘为宪法顾问,为期三年。于1913年5月来华。同年10月,袁世凯正式当选总统后解散国会。古德诺对中国政治框架提出如下建议:国会权力不能太大,但必须保留,以有限的代议机构作为将来发展广泛民众参与政府的基础。此时,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古德诺出任校长,古德诺鉴于在中国无所事事,请求解除合同。1915年7月,古德诺按临行时的约定,再次来到中国作短期访问。期间,袁世凯请他就共和制和君主制两种政府形式的各自长处,写一份备忘录,供其人参考。于是,古德诺在全然不知袁世凯称帝意图的情况下,给袁世凯写了一份著名的备忘录,即《共和与君主论》。此后,此文被袁世凯利用为复辟帝制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。其主要著作有《比较行政法》、《政治与行政》、《美国的市政府》、《美国行政法原则》等。

    〔5〕杨度(1874——1931):字晳子,别署虎公,湖南湘潭人。1891年甲午科举人。1902年赴日本入东京速成师范学校。1905年任留日中国学生总会馆干事长。1907年办《中国新报》,创言立宪。1911年任内阁统计局局长。1912年组宪法研究会。1915年任参政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。8月发起组织筹安会,鼓吹帝制,与孙毓筠等称“洪宪六君子”。袁世凯死后,杨度等遭通缉,避居青岛。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左翼自由运动大同盟。

    〔6〕孙毓筠(1872——1924):字少侯,安徽寿县人。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2年3月,任安徽都督。1913年组织宪政研究会。1915年以研究国体问题为名,与杨度等发起筹安会,并任大典筹备处副处长。1916年4月,因复辟帝制失败,避居天津。

    〔7〕严复(1854——1921):初名体乾、宗先,字几道。福建侯官人。1866年入福州船政学堂习海军。1877年赴英国深造。1880年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学。1897年创办《国闻报》,鼓吹变法。1905年助马相伯创复旦公学,任校长。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。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校长。1915年8月列为筹安会发起人之一。袁世凯死,避居天津。有《严译名著丛刊》、《侯官严氏丛刊》等行世。

    〔8〕刘师培(1884——1919):字申叔,江苏仪征人。1902年壬寅科举人。1904年任《警钟日报》主笔,并参加光复会。1907年任《民报》主笔,并加入中国同盟会。回国后,在四川国学院任教。1913年,应阎锡山之邀任其高等顾问。1910年由阎推荐袁世凯,任总统府咨议。1915年充当筹安会理事,发表《君政复古论》一文。袁氏称帝,被封为上大夫。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经史,1919年创《国政月刊》。

    〔9〕李燮和(1873——1927):字柱中,号铁仙,陕西蓝田人。生于湖南省安仁县蓝天镇(今属湖南省涟源市)。同盟会元老。1900年,到长沙求学,得识黄兴、刘揆一等人,自此走上革命道路,加入了黄兴为首的华兴会,并约集同志者创建“黄汉会”,曾与谭人凤等策划在湖南宝庆(今邵阳)一带组织起义。共和告成之后,功成隐退。

    〔10〕胡瑛(1886——1933):字经武,湖南桃源人。1904年参与谋刺铁良,事败转赴日本。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武昌起义后,被推为军政府外交部长。1912年,任山东都督。1915年8月,参与发起筹安会。袁去世后,避居家乡。1917年任护法军湘西招抚使,次年任靖国军第三军军长。1932年作为阎锡山代表驻南京。

    筹安会幕后操纵者主要为袁之长子克定。袁克定为实现继承帝位的迷梦,曾特地为他父亲专印了一份伪版《顺天时报》,内容与一般人看的《顺天时报》迥异,其中臆造了多少劝告拥戴帝制的消息,以坚他父亲称帝之意。

    据了解内幕的人说:与袁克定暗中同谋者,除杨度之外,另一要角为梁士诒。因民国三年徐世昌〔11〕出任国务卿后,袁世凯曾应徐之请免去梁秘书长之职务,另设内史长以代替之。同一时间,袁又成立了一个平政院,颇似现在的行政法院。平政院中有一个肃政厅,内设若干肃政使,如同清朝的御使。肃政厅于民国四年提出一个五路大贪污的弹劾案。梁为交通系〔12〕领袖,此案与其关系颇大。梁此时正处于最尴尬地位,为转移视线,乃出奇制胜,劝进帝制。初劝告袁未之答;继通过袁克定劝之,袁亦无表示;最后以极迷信的话语袁氏谓:袁氏先氏历代相承都没能活到五十九岁的(是时袁氏已五十七岁),应以绝大喜事相冲,袁方首肯。于是美籍顾问古德诺之《民主不适于中国论》与日籍顾问有贺长雄之《日本立宪而强》的论调相继发表,筹安会宣告成立,梁氏亦于九月十九日组成全国请愿联合会,向参政院举行所谓“变更国体”总请愿。

    〔11〕徐世昌(1855-1939):字卜五,号东海,天津人。1886年丙戌科进士。授翰林院编修。1897年入新建陆军。参与袁世凯幕。1904年,授军机大臣,民政部尚书。1911年,在庆亲王内阁任协理大臣。1914年,任北京政府国务卿。1918年任大总统,1922年辞职。晚年寓居天津。有《退耕堂政书》、《大清畿辅先哲传》等传世。

    〔12〕交通系:辛亥革命后,梁士诒先后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,交通、财政总长,广结党羽,成为以梁为首的官僚政客集团,习称交通系。

    此外当时怂恿帝制最明朗而积极之文武大员,各省疆吏以奉天上将军段芝贵〔13〕为首,中枢大员以内务总长朱启钤为首。段芝贵胁持各省通电请袁速正大位于前,又复联合东北首长孟思远〔14〕、王揖唐〔15〕、朱庆澜〔16〕、张作霖〔17〕等力谏中央讨伐唐、蔡于后。朱启钤密电各方策商帝制于前,又复主持所谓登极大典筹备于后。这一段时期,我所收到有关帝制的电报中,除统率办事处者外,即以段芝贵与朱启钤领衔者为最多。

    〔13〕段芝贵(1869——1925),字香岩,安徽合肥人。1886年入北洋武备学堂。后留学日本学日文。1892年回国,1897年在新军中任职。1904年任参谋部总办。1905年任第五镇统制。1911年授镇武上将军,督理东三省军务兼奉天巡抚按使,并封一等公。袁世凯病亡后,段仍在北京政府军界任要职。1921年退居天津,不问政事。

    〔14〕孟思远(1859——1933):字曙村,天津人。1895年,在天津小站入新军,官至直隶巡防营统领。1904年任吉林巡抚。1911年任第二十三镇镇统。次年任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。1916年,任吉林督军,授将军府诚威将军。1919年,回天津作寓公。

    〔15〕王揖唐(1877——1946):名庚,字一堂,号揖唐,安徽合肥人。光绪甲辰科进士。1904年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,后改入法政大学。1907年加入共和党,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。创办《国华报》,鼓吹并策划帝制,1916年任北京政府内府总长。1937年,与王克敏等在北京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,自任“内政部”总长等职。后加入汪伪政府,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。1946年被枪决。

    〔16〕朱庆澜(1874——1941):字子桥,浙江绍兴人。1911年任四川巡警道第七镇镇统。辛亥革命时,被选为四川独立军政府副都督。1914年加陆军上将衔,6月改任黑龙江将军。9月列名段芝贵联合十四省将军通电拥戴袁世凯称帝,被袁加封一等子爵。1916年7月,任广东省省长,加卓威将军。1925年后,主要从事赈灾事务。

    〔17〕张作霖(1875——1928):字雨亭,奉天海城(今属辽宁)人。早年在马玉崑部当兵,1900年后,任当地游击马队管带等职。1911年武昌起义后,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。1912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。1915年封二等子爵。1916年,北京政府授将军府盛武将军,署奉天将军兼署巡按使。之后逐渐控制东三省。1924年,发动二次直奉战争。1927年进占北京,成立安国军政府,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。1928年,北伐军北上,张作霖败退回东北。同年6月4日,在沈阳西郊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炸弹炸伤,21日逝世。

    统率办事处是在袁氏亲自主持下发纵指挥全国军队的机构。他成立这一机构,理论上是为了负起“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”(当时中国尚无空军)的责任,实际上这一机构不只代替参谋部全部职权,而且亦代替了陆军部的大部职权。兼任参谋总长的黎元洪对此虽无计较之心,而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则不能没有不快之意。加之袁克定编练模范团与怂恿帝制之举积极配合,段乃由不到部办公而请假养疴,而正式辞职。

    统率办事处的要角陈宧〔18〕,是黎参谋总长的次长,袁对之倚畀特殷。民国四年二月袁为安定西南,命陈以会办四川军务名义,率李炳之〔19〕、伍祯祥〔20〕、冯玉祥〔21〕三旅入川,六月间准四川将军胡景伊入觐,陈继其任。陈宧于离京赴川前同三旅长谒袁辞行谢恩,一见面就向袁曲膝叩首。袁惊异着说:“现在国家共和,不可如此。”陈以最谄媚的言词说:“元首虽以大总统自居,而全国官民则皆奉为皇帝;元首一日不实行帝制,臣此去即一日不复返。”迨至袁氏称帝失败,陈始则致袁江(五月三日)电请其退位,继则通电与袁断绝个人关系。说者谓袁氏之死,受陈宧刺激最大,亦不能谓为无稽。

    〔18〕陈宧(1870——1943):字二安,湖北安陆人。早年入湖北武备学堂。毕业后,入日本士官学校。1903年入滇,任新军第十九镇统制。1911赴德国考察军事。1912年4月,任参谋总部次长。1915年署四川巡按使,任毅威将军。1915年12月袁世凯密谋称帝,封一等侯。1916年,通电宣布与袁断绝关系,改称四川都督。1925年后,淡出军政界,寓居天津。

    〔19〕李炳之(1882——?):字彪臣,河北正定人。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。1912年在北京政府参谋本部任科长,1915年,任第一混成旅旅长。1916年,任第十三混成旅旅长。1924年授将军府祐威将军。1925年任十四省讨贼联军军务参赞及军事顾问。

    〔20〕伍祯祥:生卒年不详。字玉亭,云南华坪人。1910年任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统领官。1915年7月随陈宧入川。1916年7月,任川南镇守使。袁世凯称帝失败后,所部退至湖北宜昌溃散,伍亦去职。

    〔21〕冯玉祥(1882——1947):字焕章,安徽巢县人。1901年入淮军元字前营,1905年任第六镇队官,1907年在奉天参加武学研究会,密谋革命。1912年参加滦州起义。1913年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。1915年,率部入川。1917年讨伐张勋复辟。1924年9月,二次直奉战争时,在北京举行军变,组织国民军,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。北伐时,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。1930年,与阎锡山、李宗仁等参加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。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。抗战始,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。

    于袁氏称帝意犹未坚之时,其亲私怂恿之术,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有一次他的左右曾买通他的身边侍从,在他清晨未醒时,将他最喜爱之玉杯抛至地上,打得粉碎。袁醒询其故,这位侍从说:则才擦拭桌椅时,看见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,是一条龙,我大吃一惊,就把玉杯摔破了。袁当给以巨款,令其回籍,并坚嘱不得以此语人。

    长江巡阅使张勋〔22〕是口口声声不忘旧朝的一个满清旧臣,同时亦是赞成袁氏帝制之死硬派,由于他自己和他的军队一直保留着头上的辫子,不肯剪去,所以袁氏始终对他有“帝其所帝,非吾所谓帝也”的顾忌,为此他曾明白通电表明他的矢志拥袁的心迹。但在帝制运动白热化的时候,张勋突然电请袁氏效舜禹之对唐虞,勿废宣统帝号,维持清室优待,于是袁氏原拟封溥仪为懿德亲王,君臣互易之举,乃不得已而中止。

    〔22〕张勋(1854——1923):字绍轩,江西奉新人。行武出身。1895年投奔袁世凯,1899年升至总兵。1911年任江南提督。武昌起义后,为表示效忠清廷,所部皆未剃除辫子,人称“辫帅”。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,率军入京,解散国会,赶走黎元洪。7月1日,拥溥仪复辟。12日被段祺瑞击败,遁入荷兰使馆。后避居天津。

    袁氏决意称帝之后,奉命代行立法职权之参政院遂决议选举国民代表,解决国体问题。民国四年十月间,各省国会代表先后选出,北京办理国民会议事务局乃规定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止,为分省决定国体投票日期,票面悉印“君主立宪”四字,投票时赞成者写“赞成”二字,反对者写“反对”二字。投票结果,代表人数一九九三名,赞成票亦为一九九三张。接着由国民代表推戴袁为中华民国大皇帝,并委托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,恭请大皇帝正位。十二月十二日袁氏下令承认帝制,并于同月三十一日明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。

    日本原本怂恿帝制最力,袁氏受其影响亦最深,比及国体投票正式进行之时,乃一反以前态度,英、俄亦复如此,其心叵测,概可想见。日本皇帝为怂恿袁世凯积极称帝,曾向袁示意,日本的施为向以中国为嚆矢〔23〕,中国的民主实足以动摇日本皇室万世一系之基础。今日劝中国恢复帝制,不仅为中国,抑且为日本,中国如废共和而行帝制,日本以帝国而扶助帝国,自属名正言顺,当可共存共荣。若仍续行共和,自非日本帝国所愿,今后一切,难望援手。北京统率办事处给我们的世(十月三十一日)电中曾说:“大隈首相屡次宣言谓:‘中国宜改国体,如内无乱事,日本决无可干涉之理。’又对我陆驻使陆宗舆〔24〕密谈:请中国安心做去,日必帮忙。英使朱尔典〔25〕,因主座谦抑曾面谒劝进。俄使于十三日接政府训令复电称:俄愿即行承认大隈于十八、二十等日演说,亦谓:中国改革,不致内乱,外交方面颇称顺适。不意日本新外交大臣石井到任,意欲见好于野心派,主张托词中国上海长江一带恐有内乱,以好意劝告中国暂缓改变。”旋该处江(十一月三日)电说:日本代理公使小幡西吉约同英公使俄公使于十月二十八日(国体投票开始之日)赴外交部,劝告将实行帝制之计划暂为延期。此时袁氏及其左右势将骑虎,自然不会接受。由此我深深感到当国不去满足自身欲望的贪心,不只要惹国内的不容,并且要受国际的愚弄。平心而论,不能说袁世凯不是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,致成身败名裂。

    〔23〕嚆矢:带响声的箭。比喻事物的开端,或先行者。

    〔24〕陆宗舆(1876——1941):字润生,浙江海宁人。189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。1901年回国。1911年,任交通银行协理、印铸局局长。1916年任驻日公使。参与与日本签订“二十一条”交涉。袁死后回国,任参议员。1919年“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